探索中医药文化之旅——漫谈中医师承
说到学习西医,大家很快能联想到白大褂、解剖室、福尔马林、手术刀……但如果说到中医的学习,大家似乎反而有些生分,唯一能确定的是有中药,然后,大概有几本应该知道,但一下又道不出名字的典籍。这是很长一段时间中医教育面临的尴尬——明明中医才是我们自己文明、智慧灌溉出来的产物,为什么到了现在,它却更像是舶来品了呢?要弄清楚这个问题,我们就需要先弄清楚中医这门学科传承的方式——师承。图片来源于网络当然,说到师承,有人就会提出疑义:西医学习也讲师承,比如学习西医的学生在实习时,会更愿意追随临床经验更丰富,专项技能更突出的专家、教授,因为跟随他们,不仅能学到更多专业知识,还能凭借他们的名声、影响力,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机会。所以,师承并非中医的专利。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从“师徒相传”角度来定义师承,的确中西医一样,都有师承,毕竟能无师自通的天才无论哪个时代都是少有;但若从“技艺上的一脉相承”角度来定义师承,则师承就是中医传承的独特方式。图片来源于网络为什么这么说呢?首先,中医自古就是以师承这种方式进行传承和发展的。根据可查证的史料,中医师承的起源大约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。司马迁在《史记》中收录了战国时期名医扁鹊的传记,传记中就记录了扁鹊师承长桑君的经过,虽然有艺术性夸张的成分,但并不影响师承这件事发生的事实。实际上,中医师承的起源可能更早,《黄帝内经》中,黄帝与有着“华夏中医始祖”之称的岐伯通过问答形式,探讨医学、养生、天文、地理等问题的这种形式,就已经有了中医师承的雏形。黄帝问岐伯(图片来源于网络)所以其次,中医师承与西医师承本身也有区别,这种区别在于中西医二者本身,以及各自教育理念截然不同。西医以科学方法和证据为基础,强调对疾病病因和生理机制的深入研究。所以西医教育更注重培养的是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验技能,以便他们能够运用现代医学知识和技术进行诊断和治疗。而中医强调整体观念和辩证施治,更侧重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方式和人文素养。中医教育不仅关注医术的传授,还重视医德医风的培养,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职业操守。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此一来,西医师承更多的是知识、技术的传授与实践,而在中医师承中,除了知识、技艺的传授与实践,还注重师徒情感的建立。也就是说,对于西医生而言,我知道什么症状对应什么病,应该用什么手段(药物、器械、手术)去治疗,就算出师了;但中医生在知道望、闻、问、切,知道针灸、推拿、拔罐、开方后,还不够,还应该习得良好的医德、医品,为人处世之道。图片来源于网络由此我们可以将中医师承归纳为三大特点。第一,注重实践和经验。中医师承强调在熟悉《黄帝内经》、《伤寒论》、《金匮要略》、《温病条辨》等中医经典的同时,通过临床实践来积累和传承医术,学员在师傅的指导下亲临临床,耳濡目染,逐步掌握中医精髓。《伤寒论》(图片来源于网络)第二,强调师徒情感交流:中医师承不仅传授医术,还注重师徒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信任关系,师傅在传授医术的同时也会传授为人处世的道理。图片来源于网络第三,系统性和连续性:中医师承具有系统性和连续性的特点,学员在师傅的指导下逐步深入学习中医理论和临床技能,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。图片来源于网络可见,相较于单纯接受学院式教育,师承这一模式对于中医来说,更能培养出德艺双馨的中医人才,也能更好的传承中医精髓,发展中医学科,弘扬中医文化。无论时代如何变迁,中医师承始终是中医药传承的重要方式之一。相信,随着国家对中医药事业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不断加大,中医药师承将在中医药教育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。当然,我们在保留传统中医师承精髓要义的同时,也将与时俱进,通过创新,为这一传统文化注入新的血液和力量。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- 最近发表
-
- 随机阅读
- 搜索
-